国境以南太阳以西

相见不如怀念

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

最近好像过年了,想看的都到电影院看了。
我这还叫义工旅行么?不,您这算换个地方继续宅着。

《哪吒》我能给五分,豆瓣的那种。
特别不错?也没有,就是看完没什么让我觉得很有槽点的地方,这种感觉已经很久没有过了。所以给个满分也没什么。

我经历了:
报纸(吹得好厉害,我去看看预告片)→预告片(这什么玩意,没兴趣)→正片(拍得可以啊,这跟我看的预告片不一样)

在协会群里水了水,几位动漫大佬对《哪吒》的评价都是“无感”(其实是有点反感)。大概能够理解一点,近几年一有国漫作品上映,媒体宣传最爱用的几个词就是“国漫之光”“国漫崛起”,从《大鱼海棠》一直用到《白蛇缘起》,看得多了,自然也就烦了。套用一个群友说的话:“国漫是有多么弱鸡,要一直崛起的?”诚然,国漫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弱,不需要一直靠情怀来买票。好的作品值得我们去电影院支持,过渡的鼓吹就是“捧杀”了。

观众在涉及到“中国制造”的这个话题上,总是要争吵一番。“自己家的能做到这个水准已经很不错了,其余都是些小问题,反正超级牛逼”“做的确实有进步,但还是有大问题,看不惯你们这么捧着,一星”。评论往往针对的并不是电影本身。

电影能有多完美,总是有瑕疵的。电影诞生之初,只是用来记录事物,慢慢地人们才赋予了光影更多的意义,由画面与声音构成的小玩意可以用来讲故事、传递情绪。
许多人吐嘈《哪吒》的笑点尴尬,使用标签人群(肥胖、娘娘腔)来制造笑点。但我觉得还好,这是我能接受的程度。喜剧是残忍的,我瞧不起那些使用标签来制造低廉笑点的导演,但我更害怕一部电影为了去除“歧视”而变得“政治正确”起来,自我阉割,这是电影的灾难。
其实喜剧方面,《哪吒》总让我想起星爷的无厘头喜剧来。家丁的“我自己来”,这不就是星爷的风格

一位动漫大佬的评论:“剧情老套 ,只是按部就班的按照天赐命运——被误解——尝试努力——自暴自弃——在某某某的强行感召下变强大”
是这么个套路——预告片告诉我的大概是这个,但但电影真正呈现的又不是这个——《哪吒》讲了一个好故事,它有一个好剧本,特效做的又不难看,从这点就该夸夸。这大概是好莱坞式的讲故事手法,但它给我的感觉好过《欢乐合唱团》。
我要反驳“在某某某的强行感召下变强大”,前期的内容即是铺垫又是伏笔,交代了人物关系与背景,我想在这样的剧情推动下,主人公做出转变也在情理之中。

电影有它亮眼的地方,太乙真人的川普,哪吒的烟熏妆,夫人的辣妈风范……这些元素加在一起似乎是为了博人眼球(我避而远之的一类电影),但真正看到电影,WOW,似乎兼容性还不错?

为什么不包容一些呢?
它承得住你的包容。

(ps:电影里操着一口川普的太乙真人给大家带来了不少欢乐,谁能想到四川话和电影适配性这么好,加到里面毫不违和。
电影的制作团队来自四川,而“陈塘关”被四川人认为就是今天的南广古镇。)

评论

热度(10)